close

  11月初,現實主義荒誕喜劇《驢得水》在錦城藝術宮連演兩場。這部未經任何宣傳的小劇場話劇,僅僅依靠兩年來在圈子裡的口口相傳,便在成都取得票房贏利。而最新消息透露,《驢得水》劇本還被美國百老匯看中,明年將翻譯成英文,由當地演員駐場上演。
  這部無論演員還是編導,在圈子裡都名不見經傳的話劇,為何能夠火出國門?它的成功逆襲,也許可以解答藝術作品 “為誰而做”、“如何走市場”等諸多問題。
  □本報記者 吳曉鈴
  惡搞常有,而智慧不常有
  11月1日晚,《驢得水》的演出現場並沒有出現陳佩斯系列舞臺劇、“開心麻花”話劇那種頻頻爆笑的熱烈場面。但正如現場觀眾王建所言,“《驢得水》故事講得好。作為觀眾,我覺得沒有被導演和編劇辱沒智商。”
  講好故事,順便營造一個黑色幽默的世界,正是《驢得水》出品方至樂匯劇社的方向。在這部民國題材的話劇里,4個到鄉村小學教書的知識分子,將一頭挑水的驢虛報老師職位吃空餉。結果“上頭”來人,為了圓謊,場面漸漸失控直至崩潰。話劇里的“知識分子”,表現了各種喪失底線的方式:有被一把槍指著就再無立場的,也有因一封舉報信就成為走狗者。“我覺得它不光讓我消遣了,還可以讓我有代入感地思考:在利益面前,我會不會妥協?”王建說。
  至樂匯負責人孫恆海認為,現在的小劇場話劇觀眾群體其實以屌絲文青為主,“但有觀劇需求且有實力的中產階級和知識分子,他們的口味其實更高,我們的定位就是為他們服務。沒有思考的戲,我們不做。”
  因此,當《驢得水》自2012年首演以後,口碑逐漸發酵。截至目前,已在全國演出100場左右。何炅、瞿穎、餘少群等明星自掏腰包買票以示支持。知名娛評人蘭恩看戲後在其博客里這樣寫道:“如果開心麻花的笑是暢快的,《驢得水》的笑則是會心的。惡搞常有,而智慧不常有。”
  走市場“與時俱進”
  然而,至樂匯的作品並非一開始就一帆風順。2011年,孫恆海自認為藝術很成功的一部話劇《單身男女》,卻慘遭票房滑鐵盧,損失超百萬元。這次失利,讓他清醒意識到:民營劇團的話劇不只是藝術品,還是商品,要有自己的盈利模式。
  孫恆海說,話劇闖市場,只有演出場次越多,利潤才會越大。如何讓一部劇可以連續多年演出並盈利?作品質量當然是關鍵。至樂匯採用的作品中心制,導演負責藝術創作,製作人負責運營。製作人要對“為什麼投這個項目,能否達到社會價值、經濟價值和藝術價值的三位一體”等負責。
  為了減少養人費用,劇社的每部作品都是臨時甄選適合者。這就要求製作團隊思想的成熟性以及對時代的思考和感知力。製作人不僅要負責挑選到好劇本和導演,還要在尋找導演、演員甚至舞美、燈光等合作對象時,負責與他們砍價。孫恆海說,這種模式的好處是,導演既有自我發揮的藝術空間,卻又在製作人的限制下,少了大手大腳的可能。這讓劇社的作品從沒有超出預算的情況,保障了劇社的贏利空間。
  劇社還有意識地將觀眾納入“創作班子”。孫恆海透露,有的戲會提前請會員觀眾聽臺詞,以預估效果。而劇社即將推出的一部音樂劇《狂奔的拖鞋》,還會做試聽會,讓高級會員提前聽小樣,再根據他們的一些意見進行修改。這種會員制的模式,既讓作品更貼近觀眾,還培養了潛在的市場。
  有意思的是,《驢得水》悄然走紅,卻並未在任何傳統媒體上宣傳過。對此,孫恆海認為,在自媒體時代,口碑為王。“只要戲好,每一個觀眾的主動推介,都會成為我們的免費宣傳。”  (原標題:《驢得水》的逆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qd61qdovr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