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非遺傳承人展示苗族蘆笙製作技藝 本融資報記者 殷泓攝
  由國家民委、文化部共同主辦的“中國少數民族非支票借款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周”日前在北京民族文化宮開幕,這是我國首次以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專題的大型展覽。展覽以實物展示和舞臺表演等多種形式生動展現了文化“活化石”的絢爛多彩,涉及已公佈的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少數民族項目433項。
  “有生命”的化療副作用文化在躍動
  獨具特色的京族獨弦琴、悠揚的朝鮮族洞簫、悅耳的苗族蘆笙……在熱鬧的展覽現場,一位身著納西族服飾的男子正在一塊白麻布上靜靜地書寫東膠原蛋白巴文字,他就是納西族東巴畫省級傳承人和國耀。
  他邊寫邊告訴周圍的觀眾,這是東巴象形文字,不是一字一義,而是一字多義,甚至一個字就蘊含著一個簡短的故事。隨後他應觀眾的要求負債整合念起白麻布上的文字,令大家意外的是,他不是“念”了一段,準確地說是“唱”了一段。
  “以前對納西族瞭解不多,東巴文更是見都沒見過。今天看了這位傳承人的展示,感覺我們的少數民族非遺文化太有魅力了。”在旁觀看的趙丁香對記者說。
  在和國耀看來,邊遠山區的廣袤土地滋養了我國少數民族迥異的性格特點,純凈的自然生態環境與農耕文化、游牧文化、漁獵文化孕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生態活力。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各少數民族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積澱而形成的民族精神,是世代相傳沉積下來的民族的思想精髓。
  延續“生命”任重道遠
  “舉辦這次展覽,就是想讓更多的人瞭解我國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呼喚和推動全社會對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與保護。”國家民委文化宣傳司司長武翠英說。
  目前,我國共有38項非遺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少數民族項目有14項;1219項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中少數民族項目有433項;1986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中,少數民族有524名。
  “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人類文化傳遞和保存的有效手段和載體,能很好地將少數民族精神等文化信息傳遞到每一個人、每一代人這些活生生的載體上,從而造就一個具有獨特文化個性的民族。這樣的文化不可複製,如何做好保護工作仍是重要的課題。”西南民族大學旅游與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張世均說。
  本次展覽將持續至12月29日。展覽期間每天上下午將各安排一場舞臺演出,呈現回族八極拳、苗族蘆笙等各民族的精彩藝術。(本報記者 殷 泓)
     (原標題:彈吹念唱 別樣精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qd61qdovr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