黟縣地處皖南山區,國土面積853平方公里,轄8個鄉鎮66個行政村,人口9.62萬,是一個典型的“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的山區小縣,也是安徽省地質災害易發、多發縣。境內地質構造複裝潢雜,地質環境脆弱,地質災害點多面廣、易發程度高、隱蔽性強。截止目前,該縣已查明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和切坡建房地質災害隱患點共計331處,威脅1059戶3952人。列入全縣重點監測的地質災害點28處,威脅49戶211人。
  一直以來,黟縣本著“以人為本,生命至上”的原則,始終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結合扶貧開發、美好農村建設、農村危房改造、村莊整治等工作,加大人力、物力、財力投入,統籌推進地質災害點防治工作,實現了地質災害“零傷亡”,切實保障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2011年被國土部授予“全國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稱號;2012年,創建地固態硬碟質災害點群眾避險轉移安置工作新模式“五式工作法”,受到市委、市政府充分肯定,併在全市推廣,省地災辦也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簡報》第3期中予以專刊介紹;2013年,被市委、市政府評為“黃山市抗洪搶險救災先進集體”稱號。
  建章立制室內裝潢,保政令暢
  黟縣縣委、縣政府始終高度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以創建“十有縣”為契機,進一步完善地災防治體系建設,全面強化地質災害常態化管理,不斷提升規範化、科學化管usb理水平,並結合自身實踐,積極探索、創新地災防治工作新模式和新機制。
  —房屋二胎—健全組織機構。成立以縣長為組長、分管副縣長為副組長、各鄉鎮及有關單位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組,統一指揮、統一部署全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下設辦公室,處理日常事務。同時,為強化地質災害防治業務技術支撐能力,成立了“黟縣地質環境監測中心”,並配置了人員編製名額。
  ——明確工作責任。每年年初,縣鄉兩級政府層層簽訂地質災害防治目標責任書,把各項責任逐級分解、層層落實,做到鄉鎮、村、組及每個監測點人員、經費、職責、任務、措施五落實。健全縣、鄉鎮、村、組、地災點五級群測群防管理網絡,建立“層層有機構,點點有人員”的群測群防工作機制。
  ——完善管理制度。經過多年的實踐和探索,目前黟縣已建立了一套較為完整規範的地質災害防治常規管理工作制度,主要有地質災害“三查”制度、值班防範等地質災害九項制度及監測員推選、年度工作考核等一系列配套制度,為黟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常規化、規範化、制度化管理提供有力保證。
  ——創新工作方法。近年來,該縣在地質災害群眾臨災避險轉移安置工作中積極探索,總結出一種行之有效、特色鮮明的工作方法——“五式工作法”,併在“五式工作法”基礎上進一步提煉總結出“10+1”地質災害臨災避險轉移安置工作機制。
  調查監測,保底數清
  ——認真開展區域調查和評價工作。2002年,聘請安徽省地勘局第二水文工程地質勘查院開展1:10萬黟縣地質災害調查;2012年,聘請南京地質調查中心開展1:5萬黟縣地質災害詳細調查,按照地質災害主要類型、規模以及發生、發展的空間規律,將黟縣境內地質災害劃分為高易發區、中易發區和低易發區,對其進行分區評價和防治分區評價,進一步摸清了全縣地質災害的種類、數量、規模、分佈,全面把握動態變化規律及危險性,建立地質災害數據庫,為做好黟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全面實施年度地質災害“三查”工作。每年汛前,對全縣地質災害點全面開展調查,摸清各災害點的動態變化情況,落實防災措施,科學編製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汛中,進行地質災害巡查,及時發現處置災險情。汛後,進一步開展地質災害點摸查、核實工作,及時落實新增災害點防範措施,強化實施數據動態管理。
  ——嚴格執行地災危險性評估制度。嚴格執行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制度,從源頭上防止地質災害的發生。在經濟建設中,加大對建設項目工程的監管,嚴格實行地質災害防治工程“三同時”制度,防止人為誘發地質災害。同時,要加強對村民建房選址指導和管理,對切坡建房等有地質災害隱患的要嚴把宅基地審批關。
  ——不斷提升技術支撐能力。採取電視畫面、電話通知、氣象顯示屏、企信通短信平臺等方式及時傳送氣象信息和預報地質災害等級。在高琴、林川等重要地質災害點安裝滑坡預警伸縮儀、裂縫報警器、自動雨量器和高音預警喇叭,運行光纖光柵傳感報警系統,監測滑坡位移、溫度、地下水水位等變化情況。
  廣泛宣傳,保意識強
  進入汛期後,每日都通過氣象電子顯示屏、手機短信平臺、租用縣電視臺畫面等渠道,將天氣狀況、災害預警預報等級及相關註意事項告知相關地質災害防治人員。舉辦年度監測員培訓大會,將培訓對象擴大到全縣民兵預備役、國土資源所人員和從事地質災害防治管理的人員、村黨員幹部和群測群防員,進一步普及地質災害防治知識,提高全社會應對突發地質災害的能力。充分利用“4.22”地球日、“5.12”防災減災日、“6.25”土地日等節日,在街頭設立宣傳台,懸掛橫幅,發放《致廣大村民一封信》和防災避險明白卡,編印《和諧世外桃源—黟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紀實》、《黟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手冊》、《黟縣地質災害預防知識手冊》、《黟縣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絡信息手冊》畫冊、手冊等宣傳資料,在地災點設置大型戶外標牌等方式,廣泛宣傳地質災害防治知識,不斷增強廣大幹群防災減災意識。截止目前,累計培訓2000餘人次,發放宣傳資料20000餘份。
  避險轉移,保反應快
  ——創新方法促科學規範。在全縣地質災害點群眾避讓轉移安置工作中推行“台帳式”管理、“網絡式”責任、實行“立體式”預警、執行“作戰式”避險、實施“保姆式”服務的“五式工作法”,其內容涵蓋群眾避險轉移安置工作流程中的五個關鍵步驟,提升地災工作科學化、制度化和規範化水平。
  ——理順機制促高效實用。認真總結近年來工作經驗的基礎上,結合“五式工作法”要求,進一步細化完善內容和流程,編製《黟縣地質災害點臨災避險轉移安置工作預案》,從地質災害點基本情況、避險防災組織體系、避險轉移路線、斷路斷電斷通信情況搶險救災組織體系等10個方面,全面系統規範了群眾避險轉移各個層面上的環節和程序,為群眾避險轉移安置築起了一條監測到位、防範嚴密、報告及時、反應迅速、處置得當的安全防線。
  ——開展演練促能力提升。每年選擇在一些市、縣級重點地質災害點上開展地質災害應急演練,邀請領導,組織相關人員現場觀摩。2012年6月12日,該縣市級高琴地質災害點作為全市地質災害應急演練觀摩點開展實地應急演練。通過演練,政府各部門預防和處置突發地質災害應急能力明顯提升,廣大群眾對自然災害的防範意識和臨災自救能力不斷增強。
  治理安居,保隱患除
  “搬遷好,現在再也不用擔心孩子起大早,走1個多小時的山路上學,娶媳婦都容易多了。”從深山區坪太搬遷到金家嶺安置點趙大媽笑著說道。2006-2012年期間,每年縣財政安排專項資金,強力推進省級地質災害危險點治理工作,共完成23處省及縣級地質災害危險點避讓搬遷和工程治理,累計投入資金達2486萬元,徹底消除488戶1704人受到地質災害的威脅。其中:避讓搬遷治理10處,涉及124戶435人,投入1081.5萬元;工程治理13處,涉及364戶1269人,投入1404.5萬元。新建際村官川、金家嶺、大同萬村三個地質災害安置點,集中安置85戶284人。
  同時,堅持以培育產業為支撐,多途徑、多渠道幫助搬遷群眾發展主導產業,如曉源地質災害點,結合宏村農民新村建設,將搬遷群眾統一安置在宏村鎮鎮區,鼓勵、支持安置群眾從事旅游相關行業;金家嶺安置新村,通過扶持發展紅色旅游、特色種養殖業,勞務輸出等,人均純收入高於全縣水平,真正使搬遷群眾“居住安心,就業放心,生活舒心。”(黃山新聞網 黃平)標簽:地質災害 零傷亡 避險轉移編輯:萬晶  (原標題:黟縣建“五道護身符”實現地災防治“零傷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qd61qdovr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